鄧朝軍
1952年7月1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是新中國第一條鐵路,也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完全用國產材料建成的鐵路。
這一天,重慶火車站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大會現場喜氣洋溢,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將繡有毛澤東題詞的“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xù)努力修筑天成路”錦旗,贈給西南鐵路工程局。與此同時,西南軍區(qū)司令員賀龍在成都通車大會上宣布,成渝鐵路“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修筑成功,并從今天開始就要全線通車了”。
成渝鐵路見證了巴蜀兒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歷程,實現了川渝人民長達半個世紀的愿望。70年后的今天,鐵路網已遍布華夏大地,成渝鐵路成為新中國鐵路建設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晚清保路風云跌宕
清末,我國開始在四川籌建鐵路。
彼時,清政府歷經列強輪番侵略,在內外交困之下風雨飄搖。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亡國危機迫使其實施新政,包括改革官制學制、獎勵工商、舉辦企業(yè)等。
四川總督錫良是改良派,他認為西方各國鐵路修到哪里,勢力就延伸到哪里,因此不能自失其利、自削其權,不能將筑路權交予洋人。而四川作為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卻道路不暢、百貨不通,所以要自主建設川漢鐵路。
1903年7月,錫良奏議,“是川漢鐵路關系川省猶小,關系全局實大。為今之計,非速籌辦不可……再四思維,擬仿京張鐵路章程,由川省設立川漢鐵路公司”。其中,清政府規(guī)劃的川漢鐵路西段就是成渝鐵路。9月23日,清政府頒發(fā)上諭,“著錫良體察情形,妥籌辦理”,同意開辦川漢鐵路。次年,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
川漢鐵路最初由政府出資主導建設,即所謂“官辦”,陸續(xù)開展了部分工作。1906年,公司決定川漢鐵路從宜昌至成都分段修建,聘請川籍留美工程師胡棟朝、陸耀庭負責勘測線路。勘測預估全長1193公里,需工程款7572萬兩白銀。
從當時全國的鐵路建設看,浙路、齊路、皖路、蘇路等均為官辦。而川漢鐵路因路股款項不清,地方官紳群起反對,于1907年3月4日改為商辦,公司更名為“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公司堅持國人自主原則,《集股章程》第一條即明確規(guī)定“不招外股,不借外債,是以專集中國人股分”。
遺憾的是,隨著清政府將鐵路由商辦收歸國有,川漢鐵路由此走上窮途末路。
鐵路收歸國有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方帝國主義持續(xù)施壓圖謀路權,二是政府財政吃緊沒有資金續(xù)修。早在籌辦之初,美、英、法、德等國即覬覦中國鐵路。1903年8月12日,美使康格致慶親王奕劻照會,語含威脅,稱十多年前就呈請修筑此路,“美國公司既呈請在先,此路如息借洋款,或允外人修筑時,當先向美國公司磋商”。1904年英國公司復請,此路如須借洋款時,望先與英國公司商借。法國駐重慶領事纏著地方政府,稱“于此事不厭反復籌商”。
至1911年1月,清政府度支部、郵傳部庫空如洗,朝廷認為除借款外實無他法。盛宣懷就任郵傳部尚書后,正式提出把各省商辦鐵路“收歸國有”“借款興辦”。朝廷派出督辦大臣端方,準備強行接收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的商辦鐵路。5月,清政府實施“干路均歸國有”政策。盛宣懷奉命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正式簽訂《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省境內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將粵漢、川漢鐵路拍賣,從而激起大規(guī)模的群眾保路運動。
1911年6月17日,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召開2000人大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發(fā)動全川民眾奮起保衛(wèi)路權。重慶及各府州縣紛紛響應,成立保路分會。保路同志會高舉“破約保路”旗幟,迅速動員全省民眾罷市罷課,一時“千里上下,府縣鄉(xiāng)境,一律罷市”。
為控制局勢,四川總督趙爾豐于9月7日以磋商路事為名,誘捕保路同志會和股東會的領導人蒲殿俊、羅綸等人,同時封閉保路同志會和鐵路公司。數萬成都群眾聞訊,聚集到總督衙門請愿。趙爾豐不顧民意,竟下令槍殺請愿群眾,造成死32人、傷數百人的“成都血案”。
血案發(fā)生后,趙爾豐下令全城戒嚴,封鎖消息。同盟會員曹篤、龍鳴劍等制作大量小木片、小竹片,上書“趙爾豐先捕蒲羅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投入錦江順水傳訊各地。消息迅速傳遍全川,各地反清斗爭頓時成為燎原之勢。清政府隨即命端方從武漢帶兵入川鎮(zhèn)壓,導致湖北兵力空虛,反而促成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當天,清廷仍發(fā)出上諭,確認收鐵路歸國有。
然而,從開始謀劃到清政府滅亡的九年間,川漢鐵路的進展極為遲緩。1909年9月,清廷郵傳部奏派該部參議、四川人李稷勛為駐宜昌總理,總工程師詹天佑率領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奔赴宜昌。11月宜昌至秭歸(原名歸州)段開工,1911年隨辛亥革命爆發(fā)停工?!吨貞c市志·鐵路運輸志》稱,“僅完成工程列車走行線路17.3公里,不能通車的線路43公里”,而成渝段寸土未動。
民國筑路時啟時停
民國初年,軍閥連年混戰(zhàn),四川沒有條件實施大工程建設。后經重新謀劃啟動,成渝鐵路建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932年至1933年,周道剛主導的“成渝鐵路籌備處”籌議時期;1934年至1941年,國民政府鐵道部主導的成渝鐵路工程局動工建設時期;1942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全面停頓時期;1946年至1949年,再次復工又停頓時期。
1932年,四川原督軍周道剛倡議修建成渝鐵路,得到各界響應。計劃經費約2千萬元,由四川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三位軍長預征糧稅款,并組成成渝鐵路籌備處,周道剛出任委員長。
周道剛組建勘測隊,聘請鐵道工程專家藍田為隊長,負責勘測成渝鐵路路線?;I備處議定了詳細的建筑辦法大綱,主要包括:依據重慶到成都的東大路舊道,而以不占用已成的成渝公路為原則,全長500余公里;采用廣距車軌(軌重每碼六十磅以上,軌間距尺又八寸半);工程費和地價合計4500萬元。正在籌劃施工時,當年10月,劉湘、劉文輝爆發(fā)爭霸四川的軍閥混戰(zhàn),工程被迫停頓。
1933年9月,劉湘在“二劉大戰(zhàn)”中勝出,全面統(tǒng)一四川軍政。劉湘入駐成都后,與法國人商議修建成渝鐵路,并簽訂合同。國民政府為控制和主導西南,拒絕批準該合同,草約只能作廢。
隨著劉湘歸順蔣介石政府,成渝鐵路被納入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鐵路干線計劃。1933年,國民政府成立“川黔鐵路(特許)股份有限公司”,把成渝鐵路作為川黔鐵路北段。1935年,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新路建設委員會,以“成渝鐵路籌備處”名義在南京籌備組織測量施工。
1936年,勘查隊長陳祖貽繪制選線示意圖和勘査報告,呈報四川省政府后進行定線測量。6月,成渝鐵路工程局在重慶成立,后隸屬川黔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11月,測量隊完成勘測工作,并提出甲、乙、丙三條路線方案。三條路線中,方案乙南道(一)是東大路的舊道,路程最短,經濟價值最大。但最大問題在于,出重慶要通過青木關大山,到成都要通過龍泉驛大山,增加了工程困難。為避過這兩處大山,最終決定選取方案丙南道(二),由巴縣經江津、永川、大足、榮昌、隆昌、內江、資中、資陽、簡陽、金堂、新都、華陽到成都,全長530公里。
擬定施工綱要及測量施工方案后,確定邊測量邊施工。主要施工地段為重慶至內江段,具體分為七個總段,各總段下設三個分段。
1937年3月15日,重慶車站和九龍坡碼頭首先動工。4月中旬,第一總段的土石方工程和內江椑木鎮(zhèn)的沱江大橋開工。到七七事變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總段均已開工實施土石方工程。當年“鐵路工程進展迅速”“成渝鐵路實施工賑”等消息不斷見諸報端,認為“計兩年半完成,至民國二十八年即可通車”。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希望在一年內提前完工。8月,蔣介石訓令沿線各縣大力協助趕修。因建材缺乏和運輸困難,川黔鐵路公司認為全線通車很難實現,開始采取逐段通車的緊縮政策,想以現有資金完成已經開工的工程,以免受損失。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從法國進口的材料運不進來,同時川黔鐵路公司的資本已經用完,導致各段陸續(xù)停工。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由法國運到香港的幾千噸鐵軌來不及運入內地,全部落入敵手。川黔鐵路公司逐段通車的計劃隨之破滅,工程全部停頓。從此,成渝鐵路工程局遷至內江留守,主要工作是養(yǎng)路,保護和維持半成品工程。
成渝鐵路施工4年,實際開工為重慶至內江段約200公里,完成總工程量的24.9%。
1946年10月,國民政府為準備內戰(zhàn)加速了復工進程,重組成渝鐵路工程局,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工程施工。1947年2月,四川省組織“成渝鐵路權益保障會”,反對川黔鐵路公司壟斷路權,要求公司改組。到5月,因欠缺工款、機構緊縮,工程處于癱瘓狀態(tài),國民政府行政院將成渝鐵路改歸國營。
此后,隨著國民政府在解放戰(zhàn)爭中日趨崩潰,成渝鐵路在民國時期再也沒能啟動施工。
這一時期,成渝鐵路主要在勘測、設計和土石方、路基、小橋、涵渠等施工,復工后僅完成預算工程總量的9%?!吨貞c市志·鐵路運輸志》記載,到1949年10月,成渝鐵路復工4年,共用法幣1.49 億元,金圓券24.4億元,銀元25.5萬元,約合大米13億斤,連同前期共完成工程總量的34%,共計完成土石方881萬立方米,小橋178座,涵渠598座,未鋪設一根鋼軌。
新中國開路突飛猛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國家在經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用兩年時間修好成渝鐵路,創(chuàng)造出了建設奇跡。除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策外,熟知成渝鐵路歷史的鄧小平,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49年六七月間,在率二野挺進大西南前,鄧小平兩次專程到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家中,拜訪其堂兄、著名兵工專家陳修和,商談成渝鐵路的修筑問題,并請陳修和物色兵工技術人才,寫一份關于修建成渝鐵路的意見書。11月30日,重慶解放后。12月7日,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成渝鐵路工程局。年底,鄧小平主持西南局常委會,把成渝鐵路工程重新提上議程。
1950年2月8日,經鄧小平提議,籌備中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重大決策,“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yè)發(fā)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隨后向中央請示修筑成渝鐵路。黨中央和毛澤東很快批準修筑方案,專門調撥一億斤大米作為工程的第一次投資,并指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
6月15日,成渝鐵路在重慶正式開工。鄧小平在開工典禮上說:“我們進軍西南就下決心要把西南建設好,并從建設人民的交通事業(yè)開始做起?!睍r任西南鐵路工程局局長趙健明回憶,成渝鐵路開工的消息一經公布,“全川沸騰了,中老年人回憶當年的保路運動來對比新舊社會,青年人則奔走相告,提出要為修成渝鐵路盡一份力”。西南軍區(qū)軍工筑路第一總隊總隊長李靜宜,從賀龍手中接過“開路先鋒”大旗,立即開赴九龍坡工地,最先啟動施工。
隨后,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軍區(qū)各組成1個總隊,連同第一總隊,共計30174人。同時接收失業(yè)人員及城市貧民18981人,編入筑路大軍。當時,常有土匪騷擾工地。軍工們一面筑路,一面剿匪。至11月初,因抗美援朝需要,部隊完成第一期工程任務后奉命調回,工程轉由民工繼續(xù)修筑。
11月25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集各行署、專署、縣黨政代表舉行民工筑路會議,成立成渝鐵路民工筑路指揮部,動員10萬民工修筑成渝鐵路。施工期間,民工最多時達10.75萬人。
成渝鐵路建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鐵軌所需鋼坯,由鞍山調撥5.6萬噸從水路運來,由重慶101廠(今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軋制。全線所有機車、車輛,均系鐵道部從全國各鐵路局調撥。由于成渝鐵路與省外鐵路未能聯接,調撥的機車、車輛先集中在漢口江岸和武昌車站進行檢驗,解體后由長江水運進川。當時,長江航運部門沒有大型船只可以承載修筑成渝鐵路的大件物資,賀龍向總參提出從海軍調用登陸艇,將所需的機車、車輛全部從漢口運至九龍坡碼頭。
鐵路建設中堅持就地取材。石材方面,新建28座隧道邊墻全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全線共有石拱橋827座。木材方面,西南鐵路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達,專門主持召開全川“枕木會議”,動員組織各地農民采伐枕木,最終運來枕木計129萬根。有人送來木材不要收條就走,有的老農甚至把壽木都貢獻了出來。
技術人員發(fā)揮所長,保障了工程質量。鐵道選線專家藍田從1917年開始從事鐵路工作,幾次進入成渝鐵路工程局又退出。決定修筑成渝鐵路的消息一宣布,年過花甲的他重新煥發(fā)青春。經過反復精測和比較,他提出將此段線路改為出成都經洪安鄉(xiāng)、越柏樹坳、沿小溪至沱江邊接亂石灘的方案。新方案縮短線路23.8公里,為國家節(jié)約材料和施工費用150億元(舊幣)??偣こ處熕_福均對技術報告嚴格要求,“一個字也不能馬虎”。資陽工務段長譚其芳,因資陽線經過黃鱔溪一段河床極不穩(wěn)定,確定橋址有困難,反復研究勘測后決定改用新線,避免了線路水患。
為提高筑路民工積極性,實行收方計價、支付大米的辦法。九龍坡上游村村民馮世清、皮開富回憶,“民工的伙食是三菜一湯,后來增加為四菜一湯,牙祭也從每月2次增加到4次。民工的工資以大米計算,每個工日發(fā)給一升二合大米(約合1360克)”。大足一大隊四中隊民工刁紹周,為躲避抓壯丁裝啞巴長達8年,通過宣傳教育,他一開口就說“不完成任務我決不回家”。民工普遍認識到“過去為反動派修鐵路,現在為我們自己修鐵路”。
施工中開展“勞動創(chuàng)?!薄皭蹏髁x勞動競賽”“突擊競賽”等運動,以提高功效、加快進度??姑涝陂g,工地提出“抗美援朝,多挑三挑”口號,工效從6月的120.5%逐月提高到10月的177.5%。民工謝家全創(chuàng)造“壓引放炮法”,每立方米炸藥量節(jié)約一半,還增加了威力。顏紹貴創(chuàng)造“單人沖釬法”,工效由兩人日鉆8米提高到24米。肖光瀚在單人沖釬基礎上改進沖釬技術,針對不同硬度的石層旋出不同形狀的炮釬,創(chuàng)造出單人每天49.76米的紀錄。工人們還創(chuàng)造改良各種打夯機械、滑板運石、活動道岔等小型機具。
民工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為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工地上開展掃盲運動。工人們提出“工地是戰(zhàn)場,工地是課堂”,把字寫在工具、門板、木柱上,互問互答。1952年2月,九龍坡碼頭管理所開展速成識字班試點,職工中85%摘掉了文盲帽子。5月7日,九龍坡地區(qū)舉辦第一所鐵路工人政治夜校。通過掃盲運動和政治動員,民工工作情緒高漲。全線民工發(fā)揚艱苦勤勞作風,比計劃提前一月完工,為國家節(jié)約36億元(舊幣)。
1950年8月1日,工人們從大渡口向九龍坡鋪軌,接通長江碼頭。10月1日,編號1519的第一臺蒸汽機車在九龍坡站點火試車。1952年6月13日,鐵軌鋪至成都,任務提前完成??傆嬐瓿烧€鋪軌505公里,側線137公里。全線總造價為19512萬元。
1952年7月1日,重慶、成都兩地同時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1周年暨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典禮,各級領導紛紛題詞祝賀。周恩來題詞“修建鐵路,鞏固國防,發(fā)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朱德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完工,一定要把天成鐵路修好,并把川黔滇桂湘等鐵路聯系起來”。鄧小平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劉伯承在嘉獎令中說,成渝鐵路“實現了毛主席與中央人民政府批示的建設計劃,達成了西南人民四十多年來的殷切期望”。當天,成渝鐵路全線開辦臨時運營,開行直達旅客快車、客貨混合列車、貨物列車各1對。
新時代銘記豐功偉績
成渝鐵路的建成,改變了四川“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面貌,重塑了四川的運輸結構和沿線城市發(fā)展格局,對成渝兩地,對四川以及西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成渝鐵路建設能有如此壯舉,離不開廣大軍民的貢獻和犧牲。建設中涌現出90個模范單位,11209名模范個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發(fā)布的資料顯示,成渝鐵路建設中,因公死亡100人,非因公死亡152人,殘疾108人。因施工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為紀念修筑成渝鐵路的10萬民工的功績,緬懷在筑路中獻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西南鐵路工程局決定在四川省內江市梅家山修建“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堂”,次年又在紀念堂前修建“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碑”。1953年11月28日,西南鐵路局撥款為筑路民工修建紀念堂,今遺存“江津區(qū)民工筑路紀念堂建修記”石碑,緬懷在筑路中獻身的38名民工英雄。碑文記載,“在修路中由于不避艱險,緊張工作,因公受傷成疾犧牲之民工更將功績長存。全縣通車以來,沿線城鄉(xiāng)物資交流、土特產空前活躍,懷想民工修筑成績,特撥款建堂以資紀念。并將因公死亡者姓名刻石,永垂不朽”。
成渝鐵路通車以來,沿線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祖國各地,城鄉(xiāng)經濟得到飛速發(fā)展。通車當年,運輸貨物175萬噸,運送旅客318.1萬人次。成渝鐵路通車后,輸入貨物成本下降,成都市僅百貨一項就有2327種商品降價,平均下降7.1%。四川地區(qū)的大米、柑橘、蔗糖、生豬等農副產品,以及鋼鐵、化肥、水泥、煤礦等工業(yè)產品開始運出。此后,運力逐步提高。1987年底,全線電氣化建成通車,年輸送能力提高到1300萬噸。1990年運送旅客2077萬人次。
成渝鐵路大大縮短了成渝之間的通達時間。1995年,成渝列車第一次進行大幅提速,車程縮短為14個小時左右。2006年,遂渝鐵路通車,成渝列車改道遂渝、達成鐵路運行,運行時間縮短為4個半小時。2015年,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行時間縮短到2小時內。2020年,成渝高鐵提速至350公里每小時,雙城之間實現1小時公交化運營。
成渝鐵路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時代的推動者。如今,以成渝線為主軸的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成渝鐵路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走向更加高速便捷的新時代。
編輯/王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