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琳
一份烈士檔案
童庸生,又名童顯祚、童受祚、童魯,1899年3月出生在重慶市巴縣永興鄉(xiāng)宜家橋(今屬重慶市巴南區(qū)惠民街道)。幼年時,隨做官的父親童吉莊(又名童裕寬)到山西,在太原讀書。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求學,1914年入讀川東聯(lián)合縣立師范學校。
1919年,童庸生考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在那里,受到該校教師王右木的影響,開始從事革命活動。童庸生是成都社會主義青年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1922年10月任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在成都,童庸生與吳玉章、楊闇公、劉伯承等人志同道合,他們以成都高師為陣地,開展革命活動,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川內(nèi)革命形勢發(fā)展。1923年初,童庸生從成都返回重慶,受聘巴縣國民師范學校任教員,并迅速投入到重慶團地委的工作中,并成為實際負責人。不久由團轉(zhuǎn)黨,成為中共正式黨員。1926年,經(jīng)團中央指定,擔任重慶團地委書記。
1926年初,楊闇公、童庸生帶著中共中央批準四川建黨的指示,在重慶展開籌建黨組織的工作。2月,中共重慶地委正式成立。12月1日,為了支援北伐,中共重慶地委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發(fā)動了瀘順起義。童庸生是瀘順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劉伯承后來回憶說:“我于1926年在四川擔任瀘順起義的總指揮時,童庸生同志任黨代表。這個同志是一個對革命忠誠,熱情洋溢,善作宣傳鼓動的好同志?!?/span>
瀘順起義后,童庸生由黨組織保送到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和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1932年1月回國,3月從上海乘船返川途中失蹤。1945年,中共中央組織部追認童庸生為革命烈士。
烈士籍貫諸種說法
1998年,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刊載了楊煒撰寫的《碧血青春灑江天──紀念童庸生同志誕辰100周年》文章。文中寫道:童庸生世居四川巴縣永興鄉(xiāng)上圓村(現(xiàn)重慶市南岸區(qū)黃桷埡)。文章并注明,此說來源于重慶市南岸區(qū)編印的《烈士英名錄》。
查閱南岸區(qū)民政局的烈士名錄,童庸生的籍貫欄填寫著“南岸區(qū)黃桷埡”。上面記載:童庸生是1945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認定為革命烈士。
另據(jù)《重慶黨史人物》第一輯記述:童庸生又名童魯、受祚、顯祚,1899年出生在四川巴縣二圣鄉(xiāng)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地主家庭。
按照1931年續(xù)修的重慶靜觀雍睦祠《童氏族譜》記載的童顯祚條,上面寫著:童顯祚,吉莊公三子,字庸生,川東聯(lián)合師范畢業(yè),考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出席四川國民代表會議,留學俄國,生于光緒己亥年正月二十一日。
《巴縣志》對童庸生也有記載:童庸生,清光緒二十五年出生在重慶市巴縣永興場皮家橋(皮家橋又稱宜家橋)一個封建家庭,幼時隨父在山西生活,少年時在重慶求學。
1985年,中共巴縣黨史辦公室編著的《巴縣黨史資料》(總第25期),在轉(zhuǎn)載《重慶早期青年運動杰出領導人童庸生烈士傳略》一文時,特地將童庸生烈士世居地址變動為巴縣長生橋區(qū)東永鄉(xiāng)(原永興鄉(xiāng))顯林村宜家橋。
童毓英是童庸生的堂妹,在南岸區(qū)檔案館保存的童毓英人事檔案中記載:黃桷埡小學退休老師童毓英的住址是巴縣二圣宜家橋。童毓英的籍貫欄填寫的是江北靜觀,出生地是巴縣二圣鄉(xiāng)。
那么,童庸生烈士的籍貫或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呢?
烈士親屬的口述
根據(jù)《童氏族譜》記載,童庸生的先祖童志廣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xiāng)檬子園梨子沖起程入川,在重慶北郊的靜觀場落業(yè),建童氏祠堂。按照字派輩序,童庸生和堂妹童毓英屬童志廣的第十八世孫。
既然童氏始祖落業(yè)靜觀,什么時候子孫后代——童庸生所屬這支脈系到了巴縣永興鄉(xiāng)宜家橋呢?
19世紀初,靜觀太始祖童志廣傳衍至童為憲。童為憲,又名童慶益(后人習稱其童慶益),1811年在重慶陜西街出生,卒后葬于巴縣涼水埡。童慶益和夫人都是朝廷五品誥封。
作為童氏后人,我小時候常聽母親(她祖母叫雷伯隆,系童慶益的外孫女、童庸生之父童吉莊的姑表妹。雷伯隆在巴縣宜家橋外祖父家長大——作者注)說,童慶益在巴縣永興鄉(xiāng)置有宜家橋宅院和地產(chǎn)。1972年,我去成都大姑婆田儒珍(雷伯隆之女)家度暑假,她對我說:“宜家橋的童老五是留蘇俄的(指童庸生,在家排行第五——作者注)”。我母親和大姑婆還記得族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宜家橋的童家是官家,大朝門平時不開,要接圣旨時才開?!?/span>
1976年,我陪幾位童家長輩參觀重慶白公館。來到羅世文烈士塑像前,五姑婆童毓英說:“羅世文抗戰(zhàn)時期到過我家。”我問舅舅童登策(童庸生的堂侄)是怎么回事?他說:“羅世文是五爸童庸生的學生,童庸生當時任中法大學教務長,羅世文和五嬢(即童毓英)都是他的學生……”舅舅還說:“童庸生把弟弟童老七也帶到蘇聯(lián)去了。”
烈士籍貫的來龍去脈
從《童氏族譜》的“為憲世系”表中可見,童慶益及夫人育有六子。后來,兒大分家,宜家橋宅院由三兒子童昭剛和五兒子童昭誠繼承。童庸生是童昭剛的孫子,童毓英是童昭誠的孫女。
1949年以前,在宜家橋宅院居住的就是童昭剛和童昭誠的子孫。1949年后,童庸生的八弟童渝新仍住在老屋,他的遺孀沈銀華近年才在宜家橋宅院去世。
住在宜家橋的童家人,對老屋有著很深的感情。男人到外面做事去了,妻兒繼續(xù)留在宜家橋;家人在外求職或求學,他們把“巴縣永興鄉(xiāng)宜家橋”作為通訊地址。童庸生的三哥童道新,當年加入國民黨,其入黨申請書上寫明巴縣永興鄉(xiāng)宜家橋是永久通訊地址。童庸生的四哥童仲新1948年在重慶城病逝,遺體則運回宜家橋宅院旁安葬。
童庸生早期,因讀書、工作常往返于永興場宜家橋和重慶城之間。途中,要路過巴縣長生橋,他姐姐童顯貞就住在巴縣長生橋大房子(大房子為居住的院子之名——作者注),他不時上門探望。童顯貞的女兒趙如群回憶說,舅舅來我們家,對我們說,外外(對外甥的昵稱),你們在家不要欺負“干人”(窮人),今后“干人”要翻身喲!童顯貞的兒孫回憶說,童庸生曾將一挑書從宜家橋挑到他們家保存。很多年后,只留下6冊《史記菁華》。
如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廳中,陳列著童庸生就讀川東聯(lián)合縣立師范學校時閱讀過的書籍——6冊《史記菁華》。書中內(nèi)頁有“是書置于乙卯年仲夏月時祚方肄業(yè)于川東師范學校第二學期也”字跡,封底鈐有印章“受祚”?!笆莒瘛保@然是書的主人。這6冊《史記菁華》,由童顯貞之子趙鵬于1985年捐贈給重慶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前身)。
時過境遷,據(jù)《巴縣志》(1992年版)記載:1953年,巴縣新設二圣區(qū),永興鄉(xiāng)屬于二圣區(qū)管轄。1957年,巴縣裁二圣區(qū)。之后,巴縣永興鄉(xiāng)由長生橋區(qū)管轄,1985年永興鄉(xiāng)更名為東永鄉(xiāng),現(xiàn)在屬巴南區(qū)惠民街道管轄。
綜上所述,可得出結論:童庸生烈士的籍貫(故居),應為重慶市巴南區(qū)惠民顯林村(宜家橋),即原巴縣永興鄉(xiāng)宜家橋。
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