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朝權
?
(1928-2001)
李清和,1928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蒙陰縣汶南區(qū)楊莊(現(xiàn)山東省新泰市汶南鎮(zhèn)),1945年11月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隨劉鄧大軍南下抵達重慶,跟隨西南服務團進軍到江津,開展征糧剿匪工作。解放后,先后在江津、大足、璧山、榮昌等地任職,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為當代共產黨人樹立了榜樣。2001年5月去世,享年73歲。
李清和早年家境貧寒,8歲才進入私塾接受教育,3年半后因經濟困難輟學在家。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以賣豆腐為業(yè)。在家務農賣豆腐期間,飽嘗戰(zhàn)火的苦難。一貧如洗的家境,現(xiàn)實陰暗,使李清和從小就感到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1945年中國共產黨解放了李清和的家鄉(xiāng),實行了減租減息。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從此不受剝削和壓迫了,使他堅定了跟著共產黨走的思想,11月,經魯子亭、竇清春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帶頭參軍,進入汶南區(qū)區(qū)委工作,擔任通訊員,后任沂源縣、歷山縣委統(tǒng)計干事。
不久參加淮海戰(zhàn)役支前工作,作為華東支前司令部工作隊隊員,后在擔架連任支前連長,在山東萊蕪戰(zhàn)役中榮立支前三等功。在敵人進攻新泰縣、蒙陰縣交界地的保衛(wèi)戰(zhàn)中,榮立二等功。
1947年,根據(jù)上級指示,李清和和戰(zhàn)友們到汶南偵查敵情,等待時機發(fā)動攻擊。他們到魯家莊住了一天,了解到敵人正在殺豬準備過十五。將這一情況向領導匯報后,同意攻打魯家莊。武工小隊發(fā)動攻擊魯家莊后,遭到了敵人的伏擊,一行人很快被打散,指導員被敵人冷槍打傷,流血過多,幾天后犧牲了,李清和悲痛不已。
1949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受命解放大西南。出征前,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從中央和老區(qū)選調一批新聞、郵電、財經、公安等方面的干部,同時招收上海、南京的大中學生、青年職工,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6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在上海成立。劉伯承、鄧小平率1.7萬余名干部和來自寧滬杭的進步青年,跋山涉水,隨部隊向大西南挺進,12月抵達重慶山城,投入到接管、建設重慶的艱巨任務中。
李清和跟隨西南服務團進軍到江津,開展征糧,剿匪工作。在1949年12月至1955年4月先后任江津縣第三區(qū)、第九區(qū)、第十五區(qū)組織委員、副書記、書記。1955年5月至1960年11月先后任江津縣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縣監(jiān)委副書記,書記;當時因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糧食生產受到嚴重損失,群眾無糧食供給,相當部分群眾患水腫病且特別嚴重,各公社、各管理區(qū)相繼成立水腫病醫(yī)院救治群眾。加上3年自然災害,造成了出生人口減少,死亡率增加。對此,李清和全心全意撲在工作上,與全縣干部一道,以務實的作風解決實際問題,使廣大群眾度過了難關。
1960年12月至1966年4月期間,他先后任江津縣、大足縣委副書記;1966年5月至1975年10月期間,先后任江津地區(qū)公安處政治處主任、地革委人保組副組長,地區(qū)公安局副局長。1975年11月至1978年7月任璧山縣委副書記、縣革委主任。
1978年7月1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任命李清和為榮昌縣委書記。履職期間,他真抓實干,積極作為。有一次,榮昌突降暴雨,發(fā)生洪災,李清和不顧胃病加重,忍住劇烈疼痛,凌晨冒著雷電交加的暴雨,帶領人員趕赴洪災現(xiàn)場防洪搶險,通宵達旦未曾休息片刻。抗洪救災工作完成后,他及時召集有關部門研究受災群眾生產自救的具體措施,在他的親自指揮下,不到兩個月時間,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初見成效。他的先進事跡受到四川省表彰。(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榮昌區(qū)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