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匯》編輯部
史云:“欲滅其國,先滅其史?!碧K聯(lián)的解體,東歐的劇變,又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為解析歷史,警示現(xiàn)實,贏得未來,永葆無數(shù)革命先烈創(chuàng)建的紅色江山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強調(diào), 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zhì),旗幟鮮明地揭示和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習近平還指出,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jié)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紀念建黨95周年的日子里,《黨史文匯》特別策劃,推出此文,希望通過重溫那些青年英雄人物的閃光事跡,還原真相,還原歷史,還原中國人民的感情和信仰!因為,在一代代有良知、懂道義的中國人民心目中,這些人不僅僅是英雄,還是一種象征、一種信仰。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 歸根結(jié)底則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使然。這5個大字,是這些英雄留給一個政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見證和折射了理想信仰鑄就的一代傳奇。英雄是偉大的,信仰是不死的,這是中華民族的脊骨,絕對是我們所要捍衛(wèi)的!這樣的歷史記憶,絕不容許隨意歪曲、否定。堅持弘揚中共歷史主旋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敬愛的讀者:你們肯定同有此感。請把你們真摯的感言寄給我們,讓更多讀者獲得教益。
張思德(左)
(一)張思德:竭誠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1915—1944),四川省儀隴縣人,出身貧苦,對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有著深厚感情。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zhàn)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在紅軍中,張思德作戰(zhàn)機智勇敢,曾在一次戰(zhàn)斗中創(chuàng)造了一人奪得兩挺機槍的戰(zhàn)績,多次負傷。1935年,他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到陜北后,入云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yǎng)傷。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干啥就干好啥。
張思德對待革命工作總是認真負責,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實踐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調(diào)到云陽八路軍某部留守處警衛(wèi)營擔任班長。1940年春,又被調(diào)入中央軍委警衛(wèi)營任通信班長。工作中,他總是承擔最困難、最艱苦的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全班戰(zhàn)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這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qū)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jīng)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guān)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深山老林中燒炭??鄳?zhàn)了3個月,經(jīng)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扎和運輸?shù)葦?shù)道繁重工序,終于將8萬斤木炭運到延安。
1941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jīng)濟困難,張思德又隨警衛(wèi)營來到南泥灣開荒。他不僅帶領全班戰(zhàn)士完成了生產(chǎn)任務,又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里步行長距離去送信,積極完成通訊任務。
1942年11月,部隊合并整編、干部精簡下派,一些連排干部要去當班長,多數(shù)班長、副班長要當戰(zhàn)士。張思德愉快地服從了組織分配,被調(diào)至中央警衛(wèi)團一連當戰(zhàn)士。不久,他又被調(diào)到延安棗園,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工作的地方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他為了保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有個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常主動為駐地打掃衛(wèi)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他還經(jīng)常幫助戰(zhàn)友補洗衣服,編草鞋,喂戰(zhàn)馬,挑水燒火,采藥防病,站崗放哨,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chǎn)勞動,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張思德響應黨中央關(guān)于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guān)組織的生產(chǎn)小分隊,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農(nóng)場,被選為農(nóng)場副隊長。同年7月,進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現(xiàn)在哪里,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鉆進窯中作業(yè)。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zhàn)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fā)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zhàn)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戰(zhàn)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guān)和中央警衛(wèi)團1000余人,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了張思德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獻了花圈,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發(fā)表悼念講話:“我們的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睂埶嫉氯娜鉃槿嗣穹盏母锩窈统绺呔辰缃o予了高度贊揚。一個普通戰(zhàn)士之所以引起領袖的如此關(guān)注,是因為在張思德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后來,毛澤東這篇振聾發(fā)聵的著名講話,經(jīng)過整理后收入《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講演的主題“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是共產(chǎn)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而堅持這個宗旨,正是我們黨和軍隊戰(zhàn)勝一切敵人、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
劉胡蘭
(二)劉胡蘭:“怕死就不當共產(chǎn)黨員了!”
劉胡蘭(1932—1947),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人。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xù)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積極投身于婦救會工作,并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1月,她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劉胡蘭回村后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與共產(chǎn)黨員一起,發(fā)動群眾斗地主、送公糧、做軍鞋,動員青年參軍。1946年2月,她參加了我軍反擊山西軍閥閻錫山頑軍作戰(zhàn)的東莊戰(zhàn)斗的支前工作,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成長。5月,她被調(diào)到第五區(qū)“抗聯(lián)”任婦女干事。她在斗爭中經(jīng)受了嚴峻考驗,于1946年6月,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diào)回云周西村領導當?shù)氐耐粮倪\動。
1946年秋,閻錫山派兵配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qū),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shù)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zhuǎn)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zhuǎn)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在已成為敵區(qū)的家鄉(xiāng)往來奔走,秘密發(fā)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shù)匾缓Α?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隊員將其處死。閻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時任閻軍七十二師二一五團第一營副營長侯雨寅、第一營特派員兼重機槍連指導員張全寶及第一營二連連長徐得勝,帶隊殺氣騰騰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后因叛徒告密而被捕。與她同時被抓捕的還有民兵石六兒、退伍軍人張年成、地下交通員石三槐和干部家屬陳樹榮、石世輝、劉樹山6人。劉胡蘭鎮(zhèn)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這3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匪徒帶到村頭的廟里,接受審問。
張全寶已從告密者嘴里得知,劉胡蘭是被捕數(shù)人中惟一的共產(chǎn)黨員、區(qū)干部,也是年紀最小的一個,他企圖從她口中撈出想要的東西,于是軟硬兼施地對劉胡蘭進行攻心戰(zhàn),費盡心機審問一番,但劉胡蘭一點都不買他的賬。最后,張全寶惱羞成怒地敲著桌子吼道:“你小小年紀好嘴硬啊,難道就不怕死?”劉胡蘭堅貞不屈、斬釘截鐵地說:“怕死就不當共產(chǎn)黨員了!”
閻軍還不死心,想用血腥的屠殺逼嚇劉胡蘭投降。劉胡蘭來到刑場時,另外6名同志被打得遍體鱗傷站在那里。閻軍首先當著廣大群眾和劉胡蘭的面,以極其殘暴的手段,當場用鍘刀將6人全部鍘死。面對閻軍的兇殘和革命群眾的犧牲,劉胡蘭毫不畏懼,大義凜然,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閻軍兇狠地喝叫一聲:“一個樣!”
閻軍來拉她,被她一胳膊甩開了。她幾步走到鍘刀前,把頭上戴的圍巾緊了一下,又望了望鄉(xiāng)親們,視死如歸,面不改色,從容躺到了鍘刀下。閻軍上前舉鍘刀而下……劉胡蘭英勇犧牲,時年15歲。
1947年2月6日,《晉綏日報》刊登了劉胡蘭英勇就義的詳盡消息并發(fā)表評論,同日,延安《解放日報》也發(fā)表題為《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女共產(chǎn)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的文章,使一個女共產(chǎn)黨員的名字在華北和陜北大地不脛而走。隨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她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的英雄事跡進一步在全國廣為流傳。劉胡蘭犧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晉綏分局決定破格追認劉胡蘭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通常年滿18歲方可轉(zhuǎn)正)。后來,毛澤東主席為劉胡蘭的題詞,在戰(zhàn)亂中丟失。1957年,為紀念劉胡蘭遇難十周年,毛澤東主席又為她再次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毛澤東”;黨和政府在文水縣修建了劉胡蘭紀念館。1951年4月4日和6月24日,殺害劉胡蘭的兇手徐得勝、張全寶、侯雨寅先后在山西省祁縣和文水縣云周西村伏法。
董存瑞
(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年—1948年),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中共龍(關(guān))延(慶)懷(來)聯(lián)合縣第三區(qū)區(qū)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3年春,被選為懷來縣南山堡村第一任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5年春,參加抗日自衛(wèi)隊;7月,參加八路軍。1946年9月,在延慶地區(qū)同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英勇頑強,受到領導的表揚。在1947年初的一次戰(zhàn)斗中,在班長犧牲、副班長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挺身而出代理班長,帶領戰(zhàn)友們出色地完成了作戰(zhàn)任務。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某部副班長。1948年1月,在延慶縣大勝嶺戰(zhàn)斗中,他率領全班堅守青云頂陣地,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和戰(zhàn)友們打退了敵人的反撲。隨后,連隊采納他的建議,采取正面佯攻、側(cè)面突襲的戰(zhàn)術(shù),迅速攻占敵人據(jù)守的制高點。部隊發(fā)起追擊時,他奮勇當先,只身俘敵10余人。董存瑞軍事技術(shù)過硬,作戰(zhàn)機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和1枚“毛澤東獎章”。3月,董存瑞所在連隊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二師第九十六團第六連,他被任命為六班班長。隨后,部隊進行了50天的大練兵運動。因為訓練成績優(yōu)異,六班榮獲“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他本人也榮獲“模范爆破手”稱號。
1948年5月1日,第十一縱隊從朝陽地區(qū)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zhàn)斗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即其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在全連戰(zhàn)斗動員會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
戰(zhàn)斗開始后,董存瑞帶領戰(zhàn)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地完成了規(guī)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fā)起沖鋒,卻未曾料到突然遭遇了敵軍一座隱蔽的橋形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嗒嗒嗒……”橋形暗堡上噴出6條火舌,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那座橋架在隆化中學墻外的一條旱河上。狡猾的敵人在橋的兩側(cè)筑了墻,頂上加了蓋,構(gòu)成了碉堡。沖鋒的部隊被壓在一個小土坡下面,抬不起頭。沖在最前面的一個戰(zhàn)士倒下了。董存瑞瞪著敵人的碉堡,兩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眼看離發(fā)起總攻僅剩15分鐘了。在這刻不容緩的節(jié)骨眼上,董存瑞挺身而出,堅決地向連長請戰(zhàn):“我是共產(chǎn)黨員,請準許我去!”“連長,我掩護!”戰(zhàn)友郅順義也懇切地說。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們的請求。連長給戰(zhàn)士們下了“扔手榴彈”來為董存瑞作掩護的命令。
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藥包,郅順義背起兩兜手榴彈,同時躍出戰(zhàn)壕,沖向暗堡。他們互相配合,郅順義扔一陣手榴彈,董存瑞就向前躍進幾步;郅順義再扔一陣,董存瑞再躍進幾步。跟在后面的戰(zhàn)友把一捆捆手榴彈傳送到郅順義手里。
敵人的機槍更瘋狂了,子彈猛烈地打在董存瑞身邊,地上冒起了點點塵土和白煙。董存瑞夾緊炸藥包忽左忽右地匍匐前進。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不幸中了一彈,鮮血直流。敵機槍依舊齊射董存瑞,在他面前交織成一道火網(wǎng)。董存瑞離碉堡只有幾十米了。他隱蔽在一小塊凹地里。郅順義接二連三地扔手榴彈掩護。董存瑞忍著疼痛,趁著騰起的黑煙,頑強地堅持猛沖到橋下。
董存瑞迅速察看四周,但見橋形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邊是光滑的斜坡,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炸藥包放在哪兒呢?他想把炸藥包放到河沿上,試了兩次,都滑了下來。要是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毀碉堡。就在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在這千鈞一發(fā)的危急關(guān)頭,董存瑞毫不猶豫,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奮不顧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拉燃了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一秒鐘、兩秒鐘……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臥倒!臥倒!快趴下!”接著一聲巨響,敵橋形碉堡被炸得粉碎。年僅19歲的董存瑞為炸掉敵人的碉堡用血肉之軀做支架,不惜犧牲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戰(zhàn)士們沖過煙霧,沿著董存瑞開辟的道路殺向敵軍司令部,消滅了全部敵人。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上空迎風飄揚。
1948年6月8日,第十一縱隊黨委決定:追認董存瑞為縱隊戰(zhàn)斗英雄、模范共產(chǎn)黨員;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董存瑞班”,規(guī)定縱隊所屬機關(guān)和部隊在點名與集會時靜默3分鐘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熱察行政公署發(fā)布決定,將隆化中學改名為“存瑞中學”。1950年9月,全國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代表會議追認董存瑞為全國戰(zhàn)斗英雄。聶榮臻為他題詞:“舍己為國,人之楷模?!?957年5月29日,朱德為董存瑞烈士紀念碑題寫“舍身為國,永垂不朽”。1998年,為紀念董存瑞犧牲50周年,張愛萍題詞:“為國勇捐軀,萬代頌英雄。”為了永久紀念他,隆化和懷來縣人民政府分別修筑了董存瑞烈士陵園和紀念館。
江竹筠
(四)江竹筠:“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江竹筠(1920—1949),四川省自貢市人,出生于大山鋪江家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8歲隨母親逃荒到重慶,10歲進襪廠當童工,后考入重慶南岸中學和中國公學附中。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0年秋入中華職業(yè)學校學習,并擔任該校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從事青年學生的工作。
1943年,黨組織安排她為中共重慶市委領導人之一的彭詠梧當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組成一個“家庭”。他們的“家庭”是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guān)和地下組織整風學習的指導中心。她的主要任務是為彭詠梧做通信聯(lián)絡工作。根據(jù)黨的指示,她1944年來到成都,考入四川大學,以普通學生身份做黨的工作。1945年,她與彭詠梧結(jié)婚,后留在重慶協(xié)助彭詠梧工作,負責處理黨內(nèi)事務和內(nèi)外聯(lián)絡工作。同志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江姐,以表敬愛之情。
1947年,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組織和領導了第二條戰(zhàn)線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她受中共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負責聯(lián)系育才學校、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西南學院黨的工作和開展學生運動。她積極貫徹黨的指示,緊緊依靠黨組織和進步師生,在學生中發(fā)展黨員,建立支部,團結(jié)進步學生。她還在彭詠梧的直接領導下,承擔了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聯(lián)絡和組織發(fā)行工作。
這一年春夏,川東黨組織開始把工作重點轉(zhuǎn)向農(nóng)村武裝斗爭,彭詠梧奉上級指示赴川東領導武裝斗爭,任中共川東臨委委員兼川東地下工委副書記。江姐以川東臨委及川東地委聯(lián)絡員的身份隨丈夫一起奔赴武裝斗爭第一線。1948年春節(jié)前夕,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對黨組織說:“這條線的關(guān)系只有我熟悉,別人代替有困難,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xù)戰(zhàn)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guān)押在重慶渣滓洞集中營。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對她用盡各種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殘酷地將竹簽釘進她的十指,急欲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chǎn)黨員身上打開缺口,破獲領導川東暴動的黨組織和重慶地下黨組織。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摧殘和死亡威脅,江姐雖然身體被折磨得變了形,但始終頑強斗爭,堅貞不屈,正氣凜然:“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薄岸拘炭酱颍鞘翘〉目简?。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渣滓洞的難友們對她堅決捍衛(wèi)黨組織,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表示了無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蘇菲婭的精靈;不,你就是你,你是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p>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渣滓洞集中營,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譜寫了壯烈的英雄詩篇。
新中國成立后,江姐的事跡被寫進長篇小說,搬上舞臺、銀幕和屏幕,家喻戶曉,廣為傳頌,教育、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歌劇《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繡紅旗》《紅梅贊》等,幾十年來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廣為傳唱。
羅盛教
(五)羅盛教:舍身救出掉冰窟的朝鮮少年
羅盛教(1931—1952),湖南省新化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任第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偵察連文書。
在朝鮮前線,羅盛教親眼目睹美帝國主義對朝鮮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對朝鮮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更使他深受感動。一次,部隊在一個風雹交加的黑夜行軍,伸手不見五指,一位朝鮮老大娘頂風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險燈為戰(zhàn)士們照路,并不斷提醒志愿軍戰(zhàn)士們別掉進泥坑里。羅盛教覺得只有用殺敵立功的實際行動,才能報答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幾次要求上前線,可是指導員總是耐心地勸說他:“你的決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現(xiàn)在擔任文書工作,對消滅敵人是有保證作用的!”羅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圓滿完成本職工作外,還經(jīng)常冒著炮火到前沿陣地送飯、搶救傷員。一天,連觀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軍飛機轟炸,他冒著濃煙烈火,搶救出一位朝鮮老大娘和一名兒童。
當我被侵略者的子彈打中以后,
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體面前停留;
應該繼續(xù)勇敢前進,
為千萬朝鮮人民和犧牲的同志報仇!
這是羅盛教寫在一個64開的小本上的詩。1951年秋季,四十七軍在臨津江東岸堅守,正面之敵是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騎兵第一師,裝甲第三師、第二十五師,還有英聯(lián)邦師、南朝鮮軍第九師、土耳其旅、泰國團、希臘營等。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不畏強暴,英勇殺敵,在180天激戰(zhàn)中,殲敵33770名。羅盛教的這幾句詩,就是在這浴血戰(zhàn)斗的日子里寫成的,表現(xiàn)了他為正義戰(zhàn)爭和人民利益而隨時準備獻身并鼓舞戰(zhàn)友奪取最后勝利的鋼鐵意志。
1952年1月2日清晨,4名朝鮮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櫟沼河上滑冰,其中一個名叫崔瑩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聲呼救。
羅盛教出早操后路經(jīng)那里,聽到喊聲立即向出事地點飛奔。他邊跑邊脫掉棉衣棉褲,冒著零下20℃的嚴寒縱身跳入冰窟,潛入水中找尋。他兩次把崔瑩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圍冰層破裂而跌入水中。幾經(jīng)周折,他凍得全身發(fā)紫,渾身打顫,難以支撐,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再次潛入水中,用盡最后的氣力把崔瑩頂出水面。這時一名戰(zhàn)士趕到,將崔瑩搶救上岸。羅盛教卻因氣力耗盡無力浮出水面,獻出了21歲的寶貴生命。
1952年2月3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guān)為表彰羅盛教偉大的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他追記特等功,并追授“一級愛民模范”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追授他“模范青年團員”稱號。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一級國旗勛章和一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并將其獻身的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崔瑩的家鄉(xiāng)石田里改名為羅盛教村,安葬他的朝鮮平安南道成川郡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在羅盛教山上,還修建了羅盛教紀念亭和羅盛教紀念碑,碑上鐫刻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親筆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p>
邱少云
(六)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邱少云(1926—1952),四川省銅梁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性情耿直、不畏強暴的莊稼漢,因反抗地主壓迫而慘死在地主的欺壓下。1949年12月,邱少云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發(fā)誓要為天下窮苦人報仇。在革命軍隊里,他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自覺用鐵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他認真學習毛澤東著作,在訓練之余寫下了幾萬字的讀書心得筆記。他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1950年秋,隨連隊參加四川內(nèi)江地區(qū)剿匪,在高梁鎮(zhèn)戰(zhàn)斗中帶病參戰(zhàn),奮勇當先,深入匪巢,斃傷匪徒10余名,協(xié)同戰(zhàn)友活捉匪首。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邱少云積極報名參加志愿軍,決心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火中將自己鍛煉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產(chǎn)階級先進戰(zhàn)士。他在入黨志愿書中寫道:“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1951年3月,邱少云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部隊開赴前線途中,他冒著美軍飛機的掃射轟炸,從燃燒的居民房屋里救出一名朝鮮兒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lián)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的任務。為縮短進攻距離,便于突然發(fā)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埋伏。
那天,剛下完一場雪,萬物蕭瑟,大地一片寂靜。12日12時左右,美軍不時地發(fā)射燃燒彈,對周圍地帶進行偵察。其中一發(fā)燃燒彈落在邱少云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牢記出發(fā)前部隊領導的嚴格教導———“我們的任務就是埋伏待命,誰也不準亂動,話也不能說一句。”他任由烈焰燒灼著自己,絕不違背命令。足見,“革命紀律高于一切”在邱少云等將士們心中是絕對的鐵律。
為了防止攜帶的爆破筒和子彈遇熱爆炸,邱少云還強忍著烈火燒身的劇痛,輕輕地將爆破筒推向一邊,將子彈埋到土里。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邱少云放棄自救,咬緊牙關(guān),兩手深深地插進泥土,任憑烈火燒焦頭發(fā)和皮肉,堅持30余分鐘,直至壯烈犧牲。
志愿軍反擊部隊在邱少云偉大獻身精神鼓舞下,當晚勝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殲美軍一個加強連(約700人)。
后來據(jù)邱少云當年的排長曾紀有回憶:邱少云是尖刀班戰(zhàn)士,負責戰(zhàn)斗打響后剪斷敵人的鐵絲網(wǎng),所以埋伏較靠前,在第3排,離敵軍鐵絲網(wǎng)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動一下,就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整個排也就會被發(fā)現(xiàn),整個行動也就會失敗。但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終沒有動一下,任由全身燃燒。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進土里,想著他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心里想:邱少云,你是最堅強的戰(zhàn)士!我當時心里說不出有多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戰(zhàn)士生命垂危,卻不能救他,可是軍令如山,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動?,F(xiàn)在想起來,我的心仍在顫抖。戰(zhàn)斗中免不了犧牲,如果是一槍過來,中彈身亡,讓人還好受點,可邱少云是被大火活活地吞噬了生命啊?;鹪谇裆僭粕砩先紵税雮€多鐘頭,我眼睜睜地看著邱少云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慢慢變成一具焦尸,心里難受得像刀在剜。
為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追授他“模范青年團員”稱號。1952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志愿軍總部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1953年,四川省銅梁縣建立邱少云烈士紀念館并在鳳凰山頂豎立其紀念碑,朱德為之題詞。在朝鮮金化以西邱少云犧牲的391高地高聳著的一座石壁上醒目地鐫刻著:“為整體、為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zhàn)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黃繼光
(七)黃繼光:奮不顧身堵槍眼
黃繼光(1931—1952),四川省中江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出生后按族譜起名“黃際廣”,參軍登記時文書將他的名字聽成并登記成“黃繼光”。那時黃繼光還不識字,沒能及時更正。當負責接新兵、后在其所在連隊擔任指導員的馮玉慶發(fā)現(xiàn)有誤時,對他說:“繼光,繼光,繼承光榮傳統(tǒng)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黃繼光吧!”所以直至犧牲他一直沒用原名。他祖宗三代受盡地主階級的壓迫,父親很早去世,他10歲就給地主打工。在苦難中掙扎的母親告訴他長大后要為窮苦人鬧翻身出力。1949年11月,家鄉(xiāng)解放了。他積極參加清匪反霸斗爭,被選為村兒童團團長,曾帶領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偽保長私藏的槍支彈藥,被評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積極響應祖國的召喚,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黨組織的培養(yǎng)下,他努力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進步很快。1952年7月,他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某部第六連當通信員。他忠于職守,完成任務出色,多次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役中,黃繼光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激戰(zhàn)4晝夜后,于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cè)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后,推進到零號陣地半山腰。此時,山頂上敵一個集團火力點,以3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著制高點,沖擊部隊受阻。要奪取陣地,必須拿下這個火力點。營參謀長向六連下達命令,組織爆破組,堅決炸掉敵火力點。第一、第二個爆破組連續(xù)沖上去,兩組同志全部壯烈犧牲。第三個爆破組又沖上去,全組同志又困在敵人陣地前。參謀長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敵陣地,天亮后敵人就會發(fā)揮其空中優(yōu)勢及火力優(yōu)勢,不僅反擊任務難以完成,而且會使部隊遭受重大傷亡。
關(guān)鍵時刻,黃繼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寫好的決心書交給參謀長,懇切地說:“首長,讓我去吧!”黃繼光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參謀長沉思片刻,當即任命黃繼光為六班班長。
黃繼光帶領兩名戰(zhàn)士勇敢機智地連續(xù)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zhàn)友不幸犧牲,另一名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fā)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nèi)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為奪取勝利,黃繼光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奮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占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所在部隊黨委根據(jù)他生前申請追認他為中共黨員,追授他“模范團員”稱號。1953年4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guān)給他追記特等功并追授“特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為弘揚他的英雄事跡,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縣人民政府建起黃繼光紀念館,朱德、董必武、劉伯承、郭沫若為之題詞。1982年紀念黃繼光英勇犧牲30周年時,鄧小平為紀念館的黃繼光塑像基座題字:“特級英雄黃繼光?!?/p>
向秀麗
(八)向秀麗:“不要管我,快上去救火!”
向秀麗(1933—1959),廣東省清遠縣人,出生在廣州市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1938年,廣州淪陷前夕,5歲的她隨家人逃難到肇慶,饑餓和疾病先后奪去她5個兄妹的生命,9歲時她就被迫給地主當婢女,11歲就靠做童工過活,12歲進火柴廠當童工。新中國成立后,她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先后在廣州市和平制藥廠、何濟公制藥廠當包裝工人。黨派出工作隊到她做工的私營和平制藥廠做群眾工作。經(jīng)過工作隊的啟發(fā)、教育,她開始懂得了剝削制度是窮人受苦受罪的根源,認識到共產(chǎn)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于是,她在廠里第一個申請參加了工會。1952年,她被選為和平藥廠的工會組織委員和基層工會女工委員。她在工會組織的幫助、鼓勵下,增強了工作信心,在“五反”運動中積極參加斗爭?!拔宸础焙螅环ㄙY本家消極對待生產(chǎn),工廠原料缺乏,工人生活受到威脅,開展工作有困難。向秀麗在黨和工會組織的幫助下,大膽地向群眾揭發(fā)不法資本家的陰謀,同職工一起設法開展增產(chǎn)節(jié)約運動,使工廠生產(chǎn)恢復正常。1958年,向秀麗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58年12月13日夜晚,何濟公藥廠四樓化工車間甲基硫氧嘧啶小組燈火通明,生產(chǎn)小組的3個當班工人向秀麗、羅秀明、蔡秋梅正在為制造“甲基”的藥劑投料加酒精。就在她們聚精會神工作時,一件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只裝著20多公斤純酒精的玻璃瓶突然失去平衡往下一滑,瓶內(nèi)的酒精全部傾瀉出來,向四面流溢。剎那間,大量酒精觸到了工場左邊10個正在燃燒著的煤爐的熱氣,燃燒起來。這時,工場的右邊角落里,放著7桶用煤油浸著的金屬鈉,約有60多公斤重。這種金屬鈉是烈性的易燃易爆品,遇水即爆炸,遇高溫也會爆炸。這些金屬鈉如果爆炸,足以毀掉整個工廠,并殃及周圍繁盛的商業(yè)區(qū)及居民。
在這危急時刻,向秀麗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和羅秀明一齊動手,以最快的速度把操作用的毛巾丟在地上吸酒精。她還毫不猶豫地俯身用左手抓著毛巾撥酒精。很快,火苗就撲向她沾滿酒精的雙手和衣衫,不多久她幾乎變成火人。蔡秋梅沖上前去,要撲滅向秀麗身上的火。
可是,向秀麗一把推開她,大聲堅決地對她說:“不要管我,快去叫人來救火!”火,繼續(xù)向金屬鈉那邊蔓延,火勢更猛,金屬鈉已經(jīng)冒起了白煙。此時,向秀麗已成了一個火人,羅秀明身上濺了酒精的地方也著了火。千鈞一發(fā)之際,向秀麗拼盡全身勇氣和力量猛地撲在地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來勢兇猛的火流……火焰兇猛地燃燒著,她忍受著嚴重燒傷的痛楚,為前來搶救的人們贏得了時間。在樓下的工人聽到呼救聲馬上沖了上來,第一個沖上來的是化工車間的副主任黃裕,當他發(fā)現(xiàn)向秀麗時,她已被烈火燒得奄奄一息。黃裕立刻用自己的雙手撲打向秀麗身上的火,此時,他聽到她用微弱的聲音說:“不要管我,快上去救火!”
當女工李秀芬背向秀麗下樓時,她非常艱難地吐出的還是那幾個字:“不要管我……快去救火……”
最終,工人們制止了一場危在眉睫的爆炸事故。工廠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保住了,向秀麗卻被嚴重燒傷了,全身燒傷面積達67.25%,其中二、三度傷占64.75%,一直處在生命垂危的邊緣。
向秀麗昏迷了三天三夜,第一次醒來時,首先問的是:“金屬鈉有沒有爆炸?工廠有沒有損失?羅秀明有沒有受傷?”在醫(yī)院治療和搶救過程中,向秀麗表現(xiàn)得非常堅強。每次除腐肉、植皮、輸血、注射,她都痛得直淌淚水,但都咬牙忍住了。
盡管各方面全力搶救,但向秀麗終因傷勢太重而搶救無效,于1959年1月15日去世。同年1月18日,中共廣州市中區(qū)委員會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同年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雷鋒
(九)雷鋒:做一顆永不生銹的鏍絲釘
雷鋒(1940—1962),湖南省望城縣人,出生于一個窮苦農(nóng)民家庭。7歲淪為孤兒,在窮鄉(xiāng)親的拉扯下,掙扎著活下來。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xiāng)湖南望城解放了,雷鋒從此翻了身,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guān)懷下幸福成長。他參加兒童團,進小學讀書,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少年先鋒隊。1956年,他小學畢業(yè)后參加了工作,先后在鄉(xiāng)政府當通訊員,在中共望城縣委當公務員。他工作積極,埋頭苦干,被縣委機關(guān)評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此后,他相繼在望城縣溈水工程指揮部、團山湖農(nóng)場和遼寧鞍山鋼鐵公司化工總廠當拖拉機手和推土機手,工作出色,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勞動模范”“先進生產(chǎn)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1960年1月,雷鋒應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部隊的培養(yǎng)教育下,他進一步提高了政治覺悟,牢固地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生的遠大目標。他懷著對黨和人民的感激之情,甘當革命的“傻子”,最苦最累的活他總是沖到最前面,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他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雷鋒日記”真實記錄了他對黨的事業(yè)的堅定信念。“……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遠做一顆螺絲釘?!崩卒h日記中這一閃光的語言,是他崇高的思想火花。
雷鋒不忘階級苦,懂得“怎樣做人,為誰活著”,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忠于社會主義;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毛澤東著作和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連隊分配他當汽車兵,他努力鉆研駕駛技術(shù),成為一名合格的汽車駕駛員。擔任班長后,大膽管理,事事模范帶頭,帶領全班成為部隊先進集體。他熱愛集體,關(guān)心戰(zhàn)友,關(guān)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并身體力行,認真實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存起來的錢寄給受災人民,送給家庭困難的戰(zhàn)友。1960年,在國民經(jīng)濟困難時期,他一次捐款就達200元。他經(jīng)常在節(jié)假日和休息時間到部隊駐地附近車站扶老攜幼,迎送旅客。他出差時,一上火車就為旅客端茶送水,打掃衛(wèi)生。他曾長期擔任校外輔導員,通過為中小學生買書、送文具,講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等,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激勵少年一代健康成長。他謙虛謹慎,從不自滿自炫,受到贊譽不驕傲,做了好事不留名?!袄卒h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當年傳為美談。
1962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汽車連班長雷鋒,在執(zhí)行運輸任務時,不幸殉職。年僅22歲。
雷鋒在部隊工作兩年零8個月,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節(jié)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雷鋒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lián)先后發(fā)出向雷鋒學習的號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之題詞。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敝芏鱽眍}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chǎn)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chǎn)階級斗志?!编囆∑筋}詞:“誰愿當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雷鋒畫像被制作印發(fā)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撫順市和望城縣均建立了雷鋒紀念館。
歐陽海
(十)歐陽海:舍命攔驚馬
歐陽海(1940—1963),湖南桂陽人。他出生于一個苦大仇深的窮人家庭。解放前,父親重病纏身,母親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沿街乞討要飯。1949年,家鄉(xiāng)來了解放軍,把他一家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歐陽海對共產(chǎn)黨懷有深厚的感情。13歲那年他就報名參加解放軍,因為年紀小未被錄取。他在農(nóng)村任記工員、會計,工作積極,熱心助人,經(jīng)常幫助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干活,并用自己的糧食救濟本村困難戶。1959年3月,他應征入伍,在廣州部隊某部一營三連七班任戰(zhàn)士、班長。他工作積極肯干。連隊搞訓練,他起早貪黑練硬功;連隊執(zhí)行施工任務,他干起活來不要命,哪里有困難和危險就往哪里沖。大家都稱他是個“小老虎”。連隊執(zhí)行戰(zhàn)備任務,他主動要求調(diào)到后進班,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帶動后進戰(zhàn)士,全班很快被連隊評為先進班。他曾兩次跳進水中,奮不顧身地救起快要淹死的小孩;他曾經(jīng)冒著烈火,搶救一位老大娘脫險。他在部隊一貫表現(xiàn)積極,曾經(jīng)3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團里評為標兵。1960年5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曾對戰(zhàn)友說:“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絕不是一句空話,那就是干、干、干,盡心盡力地干,忘我地干,什么也不怕地干,一直干到停止呼吸!”
19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隊進行野營訓練而沿鐵路行軍,行至湖南省衡山車站南一個峽谷時,滿載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車迎面突然急速駛來,馱著炮架走在炮連最后的一匹軍馬驟然受驚,躥上了鐵道,橫立雙軌之間。眼看一場火車與驚馬將要相撞、車翻人亡的事故就要發(fā)生。
就在此危急關(guān)頭,歐陽海絲毫沒有顧及個人的安全和性命,奮不顧身躍上鐵路,一個箭步飛身沖到軍馬前,拼盡全力把驚馬推離了軌道,避免了一場列車脫軌的嚴重事故。千余名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財產(chǎn)的安全保住了。歐陽海自己卻被卷入列車下。身受重傷的歐陽海慢慢地睜開了眼睛,看看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又看看轉(zhuǎn)危為安的列車,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安詳?shù)睾仙狭搜劬?。?jīng)搶救無效,歐陽海壯烈地獻出他23歲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歐陽海舍身推戰(zhàn)馬、勇救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英雄壯舉,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為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p>
1964年,廣州軍區(qū)委員會追授歐陽海一等功和“愛民模范”榮譽稱號。同年1月,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歐陽海班”,并號召全軍指戰(zhàn)員學習歐陽海的崇高品質(zh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朱德、董必武、賀龍、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分別題詞,高度贊揚他的英雄行為。1965年,金敬邁所著的《歐陽海之歌》出版后風靡全國,一版再版。1966年,彭德懷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總指揮期間在成都買了本《歐陽海之歌》,并反復讀了三遍。全書共444頁,他用紅筆劃了線的就有148頁,寫了批注的有80頁,共1833個字,讀到感人處連連落淚,點點淚痕都留在了書頁上。他在一段批語中寫道:“小海,你7歲隨母親討米,我8歲帶弟也討米。受富人的欺負,只討了一天,再不討米,決心砍柴變賣。你在路上留下白雪印,我嚴寒冰里捉魚賣!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條路?!?988年,歐陽海生前所在部隊修建了歐陽海紀念館。
王杰
(十一)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1942—1965),山東省金鄉(xiāng)縣人。1961年8月應征入伍。196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他以雷鋒為榜樣,從小事做起,處處“以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快樂”,他熱愛學習,注意世界觀的改造,無論多忙多累,無論走到哪里,身邊總要帶上一本《毛澤東著作選讀》,一有空閑時間就拿出來認真學習,從中吸取精神營養(yǎng)。他結(jié)合工作和思想實際,寫下了10多萬字的日記,記錄了他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過程。
王杰視戰(zhàn)友如親兄弟。長途行軍,王杰腳上起了水泡,渾身酸痛,但他一放下背包,先給其他戰(zhàn)友打水燒水,幫助炊事班生火切菜,然后才休息。晚上放哨,他超時站到天明,目的是讓其他同志多休息一會兒。他愛護集體財產(chǎn)已成習慣。一天,工地上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王杰從睡夢中驚醒。他想起工地上還放著油桶、木料等施工器材,便一骨碌爬起來,一個人冒著大雨跑到工地,一趟又一趟將施工器材全部轉(zhuǎn)移到山坡上,從而避免了國家財產(chǎn)的損失。他幫助群眾做好事,從不留名。一次王杰上街買東西,發(fā)現(xiàn)一個老大娘看病后缺少回程的路費,便主動掏出自己的津貼費塞給老人。老人問他叫什么,他說叫“解放軍”。他勤奮工作,在執(zhí)行訓練、施工和抗洪救災等任務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稱為“閑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隊里年年是優(yōu)秀戰(zhàn)士,兩次榮立三等功,當了班長,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shù)能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今邳州市張樓鄉(xiāng))幫助民兵地雷班進行軍事訓練。當炸藥包即將發(fā)生意外爆炸的危急關(guān)頭,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部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撲向炸藥包,“轟”的一聲巨響,王杰獻出了自己23歲的年輕生命。
在《王杰日記》中記有這樣的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蓖踅苡枚虝旱囊簧鷮嵺`了自己的誓言。根據(jù)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lián)均發(fā)出向王杰同志學習的號召。1965年11月9日,《解放軍報》以“一心為革命”為題,刊登了王杰的日記,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為他題了詞。1969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講話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成了王杰的化身。
劉英俊
(十二)劉英?。荷峒鹤o人勇獻身
劉英俊(1945—1966),吉林省長春市人。1962年應征入伍。他參軍的第二年,正值毛澤東等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劉英俊積極響應,時時處處以雷鋒為榜樣,決心做一名雷鋒式的好戰(zhàn)士。劉英俊學雷鋒最大的特點就是言行一致,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在連隊,他是“業(yè)余修理員”,連隊的桌椅、門窗壞了,他主動修好。在醫(yī)院住院,他是“勞動休養(yǎng)員”,幫助重病號打水、端飯,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掃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義務勤務員”,扶老攜幼,急人所難,好事做一路。在部隊駐地,他是附近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經(jīng)常給學生上政治課,還用自己的津貼給學校買了許多宣傳革命英雄人物的書籍。他像雷鋒那樣閑不住,有空就為群眾做好事。一次,連隊駐在農(nóng)村搞生產(chǎn),他發(fā)現(xiàn)村里有一對年老體弱、生活困難的老夫婦,便在生產(chǎn)之余每天為老人家挑水、劈柴、搞衛(wèi)生,臨走前還起早貪黑為老人挖了個大菜窖。他也像雷鋒那樣,做好事不留姓名。經(jīng)常在佳木斯市西區(qū)幫助這家買糧、那家挑水,可群眾始終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1966年3月15日,劉英俊所在炮連到佳木斯市郊外執(zhí)行訓練任務。三輛炮車臨近公路汽車站時放慢了速度,因這里人多車雜怕騾馬碰撞群眾。但其中一輛炮車的轅馬一聽到汽車的喇叭聲便掉頭猛跑。此時正是工人上班、學生上學的時間,公路上車來人往,車馬徑直朝人群沖去,情況十分危急。
擔任炮車馭手的劉英俊急中生智,趕緊用肩膀猛抵住了驚馬的脖子。驚馬被迫拐上公路左側(cè)的小道。
劉英俊拉緊韁繩,驚馬繼續(xù)飛奔。群眾高呼,叫他趕緊撒手。這時,在炮車前面不遠處有6名兒童,他們被飛奔而來的驚馬嚇得不知所措,生命受到威脅。
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劉英俊不顧個人危險,用力將韁繩在胳膊上猛纏幾道,然后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接著,他雙腳伸向馬的后腿,使盡全身力氣踢倒驚馬。
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底。由于傷勢過重,經(jīng)搶救無效,英勇犧牲,年僅21歲。
劉英俊所在部隊黨委給他追記一等功,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軍發(fā)出“向劉英俊學習”的號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劉英俊能夠表現(xiàn)出如此令人欽佩的壯舉,源自他始終把忠誠于黨作為人生最高的價值追求,樹立了革命的人生觀。正如他在給老師的一封信中所寫:“一個人無論是活多長時間,他的死,只要是獻給黨的壯麗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那就是無限光榮的,有價值的。雷鋒能,我也能?!比缒莻€年代曾經(jīng)傳唱大江南北的一首由劉英俊作詞的歌曲所唱:“毛主席的著作像太陽,字字句句閃金光。照得戰(zhàn)士心里亮,工作學習有方向?!睘榱擞谰眉o念英雄,吉林省將其家鄉(xiāng)改名為“長春市二道河子區(qū)英俊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