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丝袜一区,在线18av,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久网下载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站內搜索:

曲青山:關于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

2016-09-21 11:07:45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編者按:956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成都聯合主辦第三屆全國黨史文化論壇。此文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著重就文化自信的幾個重大問題在論壇上發(fā)表的主旨演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七一”重要講話)。他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這種自信,來自于哪里呢?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是總書記所強調的“四個自信”。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本文著重就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作一探討和研究。

一、重大命題與理論創(chuàng)新

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理論是實踐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繼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之后,將文化自信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2]。這是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命題。它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的必然結果,是我們黨的文化理念不斷升華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那么,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他所特指的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深刻認識和把握這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意義?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就從哪里啟程。讓我們對這一重大命題提出的過程作一簡要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寬闊的歷史視野、博大的政治胸懷、強烈的使命擔當,多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深刻闡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重要意義。20121115日,他擔任總書記伊始,就高度贊揚和評價了中國人民培育的歷久彌新的優(yōu)秀文化[3]20142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4]。37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貴州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span lang="EN-US">[5]10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span lang="EN-US">[6]12月20日,在和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提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span lang="EN-US">[7]2015年113日,在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會見外方代表時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8]。20165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span lang="EN-US">[9]習近平總書記論述文化自信,著眼于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之間的密切關系,用“基礎”“最根本”“題中應有之義”“本質”“說到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等概念和表述,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在“四個自信”中的特殊地位。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總書記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索中,“四個自信”已經呼之欲出了。

20166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span lang="EN-US">[10]總書記第一次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并列,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的格局。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他又重申“四個自信”,并在“四個自信”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下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問題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既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決心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他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1]從總書記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從三個層面來論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的,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內涵包括歷史、現實、未來三個方面:一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對歷史沉淀的文化積累有客觀清醒的認識;二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命力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相信它們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經受住各種考驗而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相信堅持、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強調“文化自信”,其思考問題的立足點和著眼點在哪里呢?

一是立足和著眼于中華民族的根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曲折沒有中斷,這是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擬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它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根”。

二是立足和著眼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厚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繁榮顯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我們可以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

三是立足和著眼于革命文化的精神價值。革命文化是黨和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奮斗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包括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它們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革命文化對于教育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對黨的信心信念有重要作用,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有重要作用。

四是立足和著眼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對一個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決定著自己的前進動力與未來走向。任何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必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五是立足和著眼于中華文明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鑒。世界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文明發(fā)展,必須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借鑒,在借鑒中發(fā)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開放、包容、兼收、融合精神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中華文化要發(fā)展繁榮必須走向世界,既發(fā)展自己,又貢獻和造福人類。

實踐呼喚理論指導,時代需要思想引領。文化自信作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命題,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文化問題的論述和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文化問題的思想成果是一脈相承的。文化自信來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歷史,來自于社會主義500年的價值追求,來自于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不懈奮斗,來自于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直面中國現實和未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它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支撐的問題,正確解決了中華文明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前進、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問題。

二、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

思想合為實而生,理論合為勢而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為什么能夠提出“文化自信”?這是實踐發(fā)展的現實需要,是形勢變化的客觀要求。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它的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我們必須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去領會,從世界局勢與時代潮流的大視野中去領悟,從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中去考量,從中國近代歷史的演變中去思考。

第一,命題提出的世界背景。放眼世界局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隨著世界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國作為世界多極中的重要一極,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世界影響力顯著擴大。同時,也面臨“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由于社會制度差別、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利益訴求不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空前強化了全球范圍的開放性和關聯性,導致世界各國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問題愈加突出。而文化多樣化的持續(xù)推進和社會信息化加快了文化的傳播速度,轉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導致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最終勝敗則取決于文化軟實力。

第二,命題提出的國內背景。縱觀國內形勢,戰(zhàn)略機遇期與改革攻堅期疊加、發(fā)展黃金期與矛盾凸顯期交織。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轉折、大開放、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徹底擺脫了被開除出球籍的危險,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實現歷史性跨越,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現代化的推進,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走過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晁哌^的道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將長時段的各種矛盾壓縮在短時間里集中暴露顯現,所以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黨中央對現階段我國國情的基本判斷是“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個判斷是準確的。因此,現階段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艱巨,改革進入攻堅期,發(fā)展進入關鍵期,社會矛盾進入多發(fā)期,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多。如何解疑釋惑、凝聚社會共識,如何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引領社會思潮,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社會正氣,如何激濁揚清、正本清源,所有這些都亟待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

第三,命題提出的黨的狀況的背景。聚焦黨內情況,“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嚴峻而現實地擺在全黨面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我們稱之為“四大考驗”。存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我們稱之為“四種危險”。黨要長期執(zhí)政并為人民執(zhí)好政,還需要解決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古人云:“戒之以禍,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span lang="EN-US">[12]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而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涉及黨的建設方方面面,但最基礎的是政治思想建設。

第四,命題提出的中國近代歷史的背景?;厮葜袊鷼v史,中國人民對落后就要挨打的遭遇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近代以前的中國,其經濟文化是產生和發(fā)展于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由于中國缺乏工業(yè)革命的洗禮,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到近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從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等一系列戰(zhàn)爭的形式上看,我們是敗在武器上、戰(zhàn)術上,實質上則是敗在精神上、戰(zhàn)略上、制度上,從更深層次上看,則是敗在文化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使封建文化發(fā)展達到頂峰,但物極必反,其糟粕也窒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創(chuàng)造性、革命性的要素因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繼續(xù)發(fā)揮引領社會發(fā)展和前進的作用,就必須經歷一次鳳凰涅槃和浴火重生。近代以后,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向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國家學習。梁啟超曾將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概括為: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再從制度上感覺不足,后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13],生動描述了“西學東漸”過程中中國人的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一點點發(fā)生改變,最終落腳在文化這一根本問題上的歷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中國人經歷了猶豫、徘徊、彷徨、痛苦和失望??梢哉f,每一次民族危機都加劇了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懷疑和否定;而學習資本主義、學習西方,老師又總是打學生,又使中國人感到痛苦和失望。這種精神文化上的被動狀態(tài),直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誕生,才得到根本扭轉和改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遇到馬克思主義,便復活了,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同志曾深刻闡述過這個問題。他說:“和中國舊的封建主義文化相比較可以被艾奇遜們傲視為‘高度文化’的那種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span lang="EN-US">[14]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主動走向世界,對外開放,并使中國快速發(fā)展起來,走在時代前列。在對外開放、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既大膽融入世界,又保持中國特色,文化的作用就顯得十分突出和重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總書記從對世情、國情、黨情和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把握中,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國家要走在時代前列、黨要保持持久活力,必須充分發(fā)揮文化的作用,必須依靠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由此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題,高度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為底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為條件。丘吉爾有句名言,他說,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15]。其實,丘吉爾并非真的愿意放棄英國當年的殖民地,只是通過這種說法強調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而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和人文魅力。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民族最豐厚的智慧結晶,又在與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中汲取了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養(yǎng)分。中華民族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span lang="EN-US">[16]文化自信是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中華民族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它孕育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靈魂,賦予中華民族蓬勃的生機。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立足于文化自信,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精心耕耘,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文化遺產的智慧推進治國理政,用昂揚的中國精神激發(fā)中國力量。

二是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穩(wěn)固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span lang="EN-US">[17]在一個社會的文化資源里起中軸作用的,是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當今世界,不少國家竭力搶占價值觀的制高點,鼓吹自己價值觀的“普世”意義,因而堅信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來自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滋養(yǎng),來自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來自于對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吸收借鑒。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源于文化自信,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度自信,才能更牢固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僅表現為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競爭,也表現為更深層次的軟實力競爭。物質硬實力不行,這個國家可能一打就??;而文化軟實力不行,這個國家可能不打自敗。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一個民族要充滿生機活力、實現繁榮富強、提高國際影響力,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文化的強大力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首先必須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即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展文化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推動對內具有凝聚力、規(guī)范力、號召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競爭力、輻射力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只有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和繁榮,堅不可摧、穩(wěn)如磐石,才能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生生不息、日日俱新的光芒。人必自信,方能使他人信之。要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掌握話語主動權,借助文化傳播向世界闡明和宣介中國發(fā)展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理念,展示中國歷史深厚底蘊、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必須仰賴于文化自信。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度自信,我們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

四是文化自信是應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有力武器。當今世界紛繁復雜,正處于信息大爆炸、信息傳播大變革時代。多元文化的強烈碰撞、社會的急劇轉型,使人們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表現出更多的困惑,呈現出精神空虛、價值虛無、享樂拜金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在便捷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同時,也為各種不良文化滲透提供了渠道,使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戰(zhàn),影響到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可謂是,窗子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的同時,蒼蠅、蚊子也進來了。拿破侖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18]。他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要敢于亮劍。而文化自信就是我們最鋒利的劍。只有對共同的文化傳承、文化價值、文化血脈、文化取向上的成熟理性的自覺,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在全球化、現代化浪潮中堅守意識形態(tài)領域陣地,抵御腐朽、有害、不良文化沖擊,不斷實現自身的完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對外交流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從黨史領域來看,由于多種原因,歷史虛無主義大行其道,所謂重評歷史之風肆意泛濫,形勢嚴峻,影響惡劣。我們必須牢牢掌握住“文化自信”這個有力武器,對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地予以堅決回擊,對正常學術探討予以支持鼓勵,確保國家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

三、內在結構與邏輯關系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相加,系統(tǒng)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組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形成緊密聯系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構成有機統(tǒng)一的科學整體。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理論特色,必須全面把握“四個自信”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四個自信”的內在結構具有什么內涵呢?

第一,道路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9]。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五大建設、一個奮斗目標。道路自信是對當代中國選擇的發(fā)展路徑、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道路展現的優(yōu)越性、民族復興展現的光明前景的高度自信。堅定道路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第二,理論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20]還有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21]。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理論、一個重要思想、一個觀、一個系列重要講話。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高度自信,是對扎根于當代中國、屹立于時代前沿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高度自信。堅定理論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理論,是黨最可寶貴的思想精神財富。

第三,制度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22]。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根本政治制度、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一個法律體系、一個基本經濟制度、四個具體制度等。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力保障人民主體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美好、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自信。堅定制度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第四,文化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3]。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個革命文化、一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有力精神支撐、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聲音的高度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有力展現中華文明、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四個自信”之間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邏輯關系。

第一,“四個自信” 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實踐的選擇。實踐產生理論,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實踐;經過理論不斷指導完善、在實踐中反復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則上升為制度;道路、理論、制度經過不斷鞏固、升華,內化于心,轉變成文化,文化又滲透于道路、理論、制度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支撐,四者構成一個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的有機統(tǒng)一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

第二,道路自信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基本前提。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我們黨成立以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有力促進了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它們的生成、豐富和發(fā)展提供了實踐基礎和基本前提。離開對道路的高度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就會失去現實依據,根本不可能形成和發(fā)展。

第三,理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領,為其他三個自信指明航向。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在實踐和理論上不斷探索,用發(fā)展著的理論指導發(fā)展著的實踐。理論自信能促進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能更加有效引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向,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思想基礎,為道路自信的合理性、制度自信的規(guī)范性、文化自信的自覺性提供科學論證,有力促進道路自信的正確拓展、制度自信的完備有效、文化自信的傳承發(fā)展。離開對理論的高度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會失去思想基礎,就會迷失前進方向。

第四,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具體展現,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可靠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特色鮮明、富有成效,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解決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善,優(yōu)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制度自信具體表現著、規(guī)范著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沒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就缺少有效依托,就會失去可靠的保障。

第五,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在要求,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精神支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更基本的力量,使道路自信更有動力、理論自信更有理性、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缺乏底氣、難以支撐。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自信、更廣泛的力量,滲透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沉淀于中國人的一切活動、領域和方面,影響廣泛而深遠。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自信、更深厚的力量,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發(fā)自內心和心悅誠服。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與發(fā)展的深厚土壤,為理論自信提供與時俱進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制度自信注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對道路、理論、制度理性地把握和踐行。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沒有生長的根基,就缺少精氣神,更難以持久。

第六,“四個自信”有著共同的實踐基礎,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實踐是“四個自信”的源泉,“四個自信”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都是歷史的演進與現實的選擇,都是新時代和新實踐的要求,都是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第七,“四個自信”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沉淀和存在于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之中。歷史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24]?!八膫€自信”通過歷史得到展現。沒有歷史自信,“四個自信”也將失去證明和闡釋的客觀依據。

第八,“四個自信”與黨史文化相互關聯、密不可分。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成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矢志不移、頑強奮斗的夢想。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25]。我們黨在95年歷史實踐中,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作出了三個方面的偉大歷史貢獻:一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三是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26]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入5000多年中華民族的盛衰興敗大變遷中,植入170多年近代歷史的大背景中,植入95年波瀾壯闊的黨的歷史中,我們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不言自明,“四個自信”油然而生。黨史文化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歷史的內核,深刻展示著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揭示了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原因,深刻蘊含著黨團結凝聚、純潔先進、成功發(fā)展的秘訣。我們黨在95年歷史實踐中,緊緊依靠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黨史文化。黨史文化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自身建設歷史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實際上與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統(tǒng)一性、同一性。換一個角度講,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黨史文化。黨史文化是我們黨的靈魂,體現著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中全黨普遍認同、遵循和維護的政治主張、理想信念、思想作風、態(tài)度情感、行為規(guī)范等基本取向,是我們黨生存發(fā)展的文化基礎。深入研究、大力弘揚黨史文化,就是為了堅定黨的歷史自信,就是為了堅定“四個自信”。

結 語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span lang="EN-US">[27]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講話中闡述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增強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更好地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史工作者、黨史研究者和黨史愛好者,更應該從“四個自信”中堅定黨的歷史自信,當好黨的紅色家譜的傳承人,埋頭苦干,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為全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我們新的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頁。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日),第12頁。

[3]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1115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0頁。

[4]《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226日。

[5]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結號已經吹響”——習近平總書記同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共商國是紀實》,《人民日報》2014313日。

[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1015日),《人民日報》20151015日。

[7]見張誠:《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歷史邏輯》,《紫光閣》2016年第8期。

[8]杜尚澤:《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人民日報》201615日。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517日),《人民日報》2016519日。

[10]《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 為全面從嚴治黨打下重要政治基礎》,《人民日報》2016630日。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日),第13頁。

[12](宋)呂祖謙:《東萊博義》。

[13]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梁啟超全集》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304031頁。

[14]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1949916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41515頁。

[15]參見周熙明:《丘吉爾的名言與俾斯麥的預言》,《學習博覽》2009年第11期。

[16]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327日),《人民日報》2014328日。

[17]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54日),《人民日報》201455日。

[18](法)拿破侖一世:《拿破侖言論集》,參見(美)史蒂文森主編、周文標等譯:《世界名言博引詞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6頁。

[1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2012118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910頁。

[20]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2012118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頁。

[2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2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2012118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頁。

[2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日),第13頁。

[24](德)恩格斯:《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1843年倫敦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0頁。

[25]毛澤東:《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194811月),《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357頁。

[2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日),第23頁。

[27]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1226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699頁。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9

?

== 附件下載==

重慶黨史微信公眾號

重慶黨史網版權所有.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99號  郵編:400015
渝ICP備11000637號-3 技術支持:華龍網
渝公網安備:50019002502086